長久以來我的文筆都不好,這不好不但是指詞彙薄弱﹑文意累贅等等,更重要是句法不通和欠缺觀察力。形成這差勁結果的責任當然不在我中文老師身上,我相信這和我成長期常看漫畫有關。
(曾)在ACG圈子中的人都知道,我們這些不慬得日文的人所接觸的大部分資訊都是中文翻譯版本。本來由普通話作母語的字幕組應該有著比我們優秀的中文程度,可是問題出在日語本身。事實上,日文在書面語和口語的分隔線已愈來愈不明顯,要地道的把日文翻過來也就得口語化,而且在句法上也有點不自然,我管稱這些為日式台灣中文(因為到目前為止主流的日翻小說都是台灣出版)。事實上我這刻在寫的這些東西也仍然在濃重的日式台灣中文陰影下,這令我覺得很糟糕,畢竟我實在是很努力地想寫出一手典雅的文字,但還是在字裡行間透出一股乳臭味。我想,我還是得先改變閱讀習慣,這問題才能得以改善。
在觀察力薄弱方面,我為自己開了一服偏方,名叫「天使三號計劃」。雖然我不知道這計劃的成效如何,不過我想也會為我的攝影技巧帶來一些正面幫助。自從我得到自己的相機,我眼中的事物都成了still motion,這令我在動態描寫方面猶如殘障。像「柳枝在晃動」,我可能只看到平面搖晃的柳枝,至於柳技是上下左右還是打圈地晃動我就說不出來。而且,在描寫中非常重要一環,比喻,我也做得不好。一個好的比喻向來都能為文字生色不少,更是幽默的表現。在《酒徒》開首第一句「生銹的感情又逢下雨天,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。」這種metaphor我恐怕在二三十年內都寫不出來。各人也有各自的表達手法,像村上春樹那種別樹一幟的比喻手法就像是簽名一樣容易辨認。要寫出能引起共鳴的好比喻,還是得好好觀察身邊事物。
我尊敬的鄧小宇先生在「年輕作家創作比賽」中的訪問曾經說過:「風格不是靠微博的一百四十字便可建立出來」,那時我實在是被結結實實的在頭上敲了一記。(這其實才是我決定開新Blog的原因!)我一直都寫得太少,看得也少,又如何能寫出好文章?雖然大可以推說是自己唸理科的原故,但若真的喜歡又有什麼可以阻礙我去寫去看?手術過後也要物理治療才可完全康復,我這文字缺陷又如何能獨善其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