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6.12

2046班車上的酒徒

比起章子怡更愛這一對

我看王家衛電影的次序是顛倒的,最先看《重慶森林》﹑《春光乍洩》;蘇麗珍系列先看《花樣年華》,再看《阿飛正傳》,最後看《2046》,重看許多遍《花樣年華》之後再看《旺角卡門》,最後看《東邪西毒》。一般來說我不會自稱王家衛愛好者(若用粉絲這種陋俗字眼恐怕有辱王導演身份),因為我沒有看過亦沒興趣看My Blueberry nights和《愛神》,充其量我也只算看過他所有港產片。雖然不想看愛神,但我喜歡鞏俐。她有種與一般內地女星不同的氣質,感覺她是正義堅韌又寂寞,總覺得現在都沒有這樣的明星了,只剩嬌滴滴的棉裡針。2046 中她當上蘇麗珍,但我和周慕雲都知道那是個可笑的巧合,此蘇麗珍永遠不是彼蘇麗珍。可能因此我一直都不喜歡2046,但主因還是失去王家衛原有風格,角色構造不知所謂(木村拓哉的Taku是重災區),感覺是把以往的東西混起來再加上星光熠熠的大班底,叫好又叫座的味精湯拉麵一碗即成。不但浪費演員,也浪費美不勝收的畫面。

看畢《2046》靈感來源《酒徒》這一切又好像變得合理。

《酒徒》中主角老劉是一個有才華見識的知識份子,對文學有深刻見解,卻因香港是個商業社會無法寫自己想寫的東西,為了維生只得寫武俠小說甚至色情小說等「精神毒品」,作為毒販只得以酒精作為逃離現實失望與羞愧的途徑。書中內容大多是主角的醉話,他在大醉銘汀時常看見的人生列車大概就是2046列車的起緣。老劉有一位年青朋友麥荷門非常熱心文學,甚至向家中借款辦文學雜誌《前衛文學》。(不禁想起《號外》)麥荷門也算上老劉一份,但最终因為種種原因也不能成事。老劉多次「決心」戒酒,但沒一次成事,最後故事以描寫老劉又一次戒酒的心理鬥爭失敗而完結。
 
一直王家衛電影都以哀愁寂寞見稱,幾乎沒一套是大團圓結局(除了《重慶森林》),不多不少都是受film noir影響。然而看《2046》沒什麼感覺,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主角是個酒徒,本身他的世界就是荒誕和沒有負擔。儘管有和司馬莉一樣的靖雯﹑張麗莉般的白玲﹑楊露似的露露,《2046》始終不是《酒徒》正式改篇作,兩者最大分別是《酒徒》比《2046》更絕望。《酒徒》的世界繁華喧鬧荒誕得像Tim Burton作品,而且沒有華衣包裝,就似老劉最討厭的魚尾紋,即使用多厚的脂粉也蓋不住衰敗。最終也沒有進步,只有不停在痛苦中輪迴不止︰為生活而寫商業作品﹑後悔﹑喝酒逃避﹑離夢想更遠;《2046》是繼續尋找的旅程,卻頗有些希望,因為還肯找就是有找到的希望。如果說《2046》是王家衛一部失敗作,倒不如說它是真正體驗《酒徒》不斷強調商業如何入侵藝術的例子。這套戲或許和老劉作寫的《蝴蝶夢》一樣都不過是作了商業考慮的舊瓶新酒。

2 則留言: